出家众和在家众,从禅宗的角度来看,在修行开悟这一点上是平等的。
只要你肯下功夫,出家人可以开悟,在家人也同样可以开悟。
在禅宗的灯录里边,也好,也好,曾提到了不少在家大居士,他们也是大彻大悟的人,见地和功夫都很深。
比如马祖下的庞蕴居士,就是一位很有名的代表,真可谓是古今独步。
所以在家众一样可以开悟,对此你们不要有什么怀疑。
六祖大师在继承祖位的时候,他还没有受戒,还是个行者。
从六祖的身上,我们可以看出,在禅宗这一法上,僧俗是平等的。
不过出家众由于有严格的戒律作保证,所以修行起来要容易一些。
说到小乘的修行,出家众和在家众的区别就比较大。
因为在家众有家属,所以他只能证到三果,不能证得四果阿罗汉。
禅宗里面却不这样认为,这是由禅宗独特的修行方法决定的。
但是由于出家众和在家众所处的环境不一样,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一样,所以在具体的修法上是有所不同的。
在家众要更注重修福。
所谓“佛事门中,供养第一;人天路上,作福为先”。
对在家居士来说,供养三宝,广修布施,这是修行的第一件事情。
因为佛法要靠僧团来住持,在家众要依靠僧团来听闻和修习正法。
所以,佛在千经万论中,总是强调在家居士要修六度,要修四摄。
布施有四种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和同喜施。
这四种布施,不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,都应该修,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。
对于在家众而言,财施是第一位的。
出家人因为两袖清风,无钱财可施,所以要侧重于修法施、无畏施和同喜施。
佛教能够维持并发展开来,在家居士修布施这一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……
佛教传到中国以后,历代的帝王、护法长者、居士,修了很多的布施,建了很多的寺院……
除了财布施之外,法布施也很重要。
法布施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法身慧命,它是其它诸布施的核心。
财布施的目的是为了法布施。
财布施本身不是目的,修福修慧才是目的。
通过财布施,我们一方面可以去掉自己的贪心,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个人的福报。
成佛需要福慧具足,福慧不具足是成不了佛的。
福报的具足要通过财布施来实现。
而智慧的具足则要通过法布施来实现。
佛说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”,可见法布施的核心地位。
什么叫法供养呢?所谓“如说修行供养,利益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,不舍菩萨业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”,这就是法供养。
法供养就包括这七个方面。
首先要如说修行,光是口头上说一大套,实际上却一点也做不到,不能以身作则,不能为他人做榜样,这样的法供养是片面的。
其次就是要以法来利益众生,让众生身心安稳,无病无恼,以法来摄受众生,使众生能皈依三宝。
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、摄受众生供养。
一个寺院如果只是几间殿堂,没有人说法,没有人修行,有谁会来呢?最多来一些参观游览的人而已。
修行的人、想学法的人是不会来的。
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,不舍菩萨业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等等,都是讲要最彻底地发菩提心,众生有苦难,我们要能够代他受苦。
这些都是最究竟的供养。
财施和法施是我们因地修福修慧的两个最主要途径,二者缺一不可。
在家居士一定要懂得修福修慧,要随分随力地去支持、护持、供养和布施那些清净的道场。
比如说,打七是寺院修行的一种强化训练,在这个时候去修布施,一是增加自己福德,第二对那里的修行人,不管是僧还是俗,都是一种鼓励、一种推动。
所以说,在这个时候修布施比平常修布施更加重要。
总之,居士修行要始终把修福放在第一位。